立即下载
湘军始源之杨家滩千将云集
2015-05-25 17:23:24 字号:

  杨家滩是湘中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在湘中建制连道县,系县治龙城所在地,隶属长沙国(郡)。历史上是水陆要塞、兵家必争之地,汉苗杂居,是汉文化与梅山文化的交汇地,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前沿碰撞地;后因梅山少数民族的不断骚扰,朝廷鞭长莫及,南朝宋国武帝刘裕年间,连道县并入湘乡县管辖。唐高祖武德年间,有杨姓大族在此定居,始称“杨家垸”,因垸子地处涟水北岸河滩,后称“杨家滩”。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湘乡循区编都建制为集祥乡。民国初年,集祥乡改为集祥镇。民国十九年(1930年),湘乡行政区划改制,杨家滩地区建制为湘乡第十区,集祥镇又改为杨家滩镇。杨家滩作为湘乡、安化、邵阳交界处的交通要道,逐渐发展成为当时湘邑西南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的中心。盛时,“商贾云集,烟火万家”,有“小南京”之誉,时人称之“把把戏戏南岳山,花花绿绿杨家滩”。1951年建制涟源县,划归涟源县(现涟源市)管辖。

  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洪秀全在自己三十八岁生日(十二月初十日)这一天,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万寿起义”,信徒两万,号称“太平军”。两个月后建国号为“太平天国”,洪秀全为“太平天王”,称清廷为“清妖”。一个国家、两个朝廷,开始了持续13年的血腥厮杀。湖南的知识分子再也不能按正常的秩序科举入仕,纷纷举办或投入团练。逐渐融入、投入到曾国藩为统帅的湘军旗下。湘军不但是一个军事集团,而且是一个政治集团、文化集团。这个集团,拥有众多的文官武将,或为国家栋梁,中枢辅臣,或为封疆大吏,镇守边陲,实现晚清时期的同治中兴。

  曾国藩率领的湖南军队称为湘军。湘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最初“湘”并非指湖南,而是指特定的湖南湘乡县,曾国藩奉旨办团练之前,是罗泽南、李续宾、王鑫招募团练整训成的勇营,因此这支湘勇部队,是狭义上的湘军,是湘乡人为基础的勇营,后来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湖南各地勇营都加入了曾国藩的作战序列,湘军概念就发生了变化,“湘”不再是湘乡而是指整个湖南。

  清咸丰二年(1852年),“湘军之母”罗泽南讲学杨家滩地区,以生员身份率先与李续宾、李续宜、刘腾鸿在杨家滩组建湘勇团练,湘乡知县朱孙贻亲来杨家滩考察和指导,李续宾就是湘勇参谋总长。咸丰三年(1853年)七月,罗泽南、李续宾率领杨家滩为主体的一千一百人湘乡勇队增援邻省江西,驻扎在南昌得胜门外的七里街。将湘乡勇分为两营,罗泽南所部曰玉字中营,李续宾所部曰右营,中、右营皆三百六十人饷于官,余四百人曰余勇,由李续宾募饷以食之,罗泽南不愿管这四百余勇,皆隶属于李续宾。另王鑫部曰左营,实自成一军不相统属,留在湖南。增援江西后,湘乡勇北上南昌作战第一次打出了“湘军”的旗号,湘军名由此而始。后罗泽南阵亡于武汉,其中营部属归于李续宾湘右营,至此李续宾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湘军统领。湘军转战十余年,杨家滩将士是肃湖南、复武汉、援江西、攻九江、战安庆、克金陵,继而北上,转战川陕云贵,消灭太平军余党的中坚力量。杨家滩子弟在汹涌的历史潮流中脱颖而出,湘右营、湘后营、果后营就在杨家滩崛起,在《清史列传》中,杨家滩就有刘岳昭(云贵总督)、刘连捷(安徽布政使)、周宽世(湖南提督)、刘腾鸿(道员)、刘腾鹤(道员)、李续宾(浙江布政使、巡抚)、李续宜(湖北巡抚)、萧启江(江西布政使)、萧庆衍(安徽总兵)、萧庆高(汉中总兵)、李杏春(直隶知府)等十一人列于“国史”,占湘乡籍三分之一,三大家族将领占两席(李、刘),十五位统领占七席,总督、巡抚、布政使、提督、总兵等三品以上文武大员达六十多人,六品以上达千余人。综上所述,杨家滩谓之“千将云集,湘军故里”,是湘军始源之地。这些湘军人物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英勇作战,敢为人先,靠的就是正直刚毅的血气,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忠君爱国的儒气,最终取得了收复半壁江山的全面胜利。同时湘军精神“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舍得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人,为后世所推崇,推动和影响了近代湖南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

  杨家滩在晚清有五位杰出的湘军将领,他们是:李续宾、李续宜、刘岳昭、刘腾鸿、刘连捷,他们立下赫赫战功,毫无疑问,是杨家滩地区的佼佼者。这五杰中有人们称之为“李门双雄”的李续宾、李续宜兄弟,有刘氏“三虎将”刘岳昭、刘腾鸿、刘连捷兄弟。他们在战场上个个称英豪,人人当虎将。

  李续宾是一位常胜将军,他领导的湘右营是当时最强大的军队之一,他是这支军队的缔造者和指挥官,他的白色将旗象征着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往无前。续宾在湘军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冀齐名。李续宾胆大于身,沉默善思,武艺高强,多才多艺,且忠义豪侠,“遇敌,则以人当其脆,而已当其坚;粮仗,则予人以利,而自己取窳;分军则留强者予人,而留弱者以自隶。士卒归心,乐为之用。”。湘军乃异军突起,李续宾直接统辖的人数远远超过了罗泽南的中营。湘军每营最初定编三百六十人,称为“小营”,后来改为五百人,称为“大营”。这种营制,是曾国藩与罗泽南制定的。但是,李续宾的部队从来没有采用这个营制,因为他很擅长使用“余勇”。他的右营总是由定编勇丁加上“余勇”组成,所以人数大超规定。他长期靠自己募捐或用私财来豢养一批余勇,使他在营制问题上可以有所作为,是指挥部队游刃有余的一个法宝。三河之战中,面对多于自己几十倍的太平军进攻、包围,毫无畏惧,勇气百倍,怒马当先,往来奋击,把生还的希望留给他人,李续宾对部属哀叹:“吾军兴十年,前后数百战,出队不望生还,今日必死,不愿从者自为计”。说毕,朝北方叩首,跃马入阵,力战而亡,时年四十一岁。清廷咸丰皇帝闻讯流涕,手敕曰:“惜我良将,不克令终。尚冀忠灵不昧,他年生申,甫以佐予也!”。

  李续宜谋而后定,筹画大局,勇于担当。奉令接替其兄李续宾三河军溃、精锐尽失之重担,使其重振雄风;后又挑(胡林翼疏荐)湖北巡抚之重任,受命于湘军及东南时局危难之时,后经其治理,吏治、军事、民生为之振兴,积劳成疾,卒于家中。

  刘岳昭一路军功迁升至云贵总督。转战川陕,收复云贵。“岳昭统兵十余年,转战数千里,歼除巨憝,叠克坚城。建功之地,黔蜀为多;任事之艰,云南为最。”。,他长期与云、贵、川少数民族打交道,利用灵活多变的作战方式,分化瓦解敌人,鉴别善恶,扬长避短,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建立功勋,为云、贵、川边陲稳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刘岳昭在著名的横江大战中损石达开四万大军,斩敌将五十,石达开被迫退回昭通东川,战略主动尽失,以致后来扼腕痛惜兵败大渡河。同治二年(1863年),刘岳昭效仿东汉名将窦宪击败匈奴登燕然山留题之举,在石门山(今高县)巨石上题刻“勒愧燕然”四字。

  刘腾鸿是个有天赋有头脑的猛将。历次战争中霸得蛮、舍得死。瑞州战役中,刘腾鸿率部对瑞州城发起猛攻,先夺太平军南门炮台,复扑东门,毁其城楼,身自督战,激战之时,身中五枪,倒地不起。次日,破城心切的刘腾鸿裹创前往,令兵勇抬着一线指挥。当攻城之战快要得胜之时,突然中炮,洞开左胁,临终语弟腾鹤曰:“城不下,无敛我!”全军皆泣,冒火登城,斩敌过半,终克瑞州。

  刘连捷大小两千余战,连战连捷,深受曾国藩器重,曾国藩赠名连捷而得名。罗泽南以刘连捷谋勇兼优,推荐给湖北巡抚胡林翼,委带副后营独当一路。后来,曾国荃部在江宁攻坚战中,太平军悍将李秀成“以劲贼六十万来援,官军不满三万,贼围数重,垒列巨炮环攻,复穴地轰官军营垒,兵士死亡枕藉,有议暂退江北避贼锋者,连捷不可,使其弟归诀父母,誓以身殉”。

  综上所述充分体现了睿智勇敢的湘中将士精、气、神,他们宁肯舍弃自己生命,维护国家安定统一,可歌可泣!

来源:涟源新闻网

作者:刘明华

编辑:石成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