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涟源市民间俗语赏析》序
2015-12-24 08:35:53 字号: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我市曾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通知,搜编整理出版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三种“涟源市资料本”。我有幸全程参与了这一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但当时,我心里私下里就有这样一种深深的遗憾:与谚语同样重要的“俗语”(又叫“俗话”、“常言”)却未能也编成一种“集成”。

  时过近三十年以后,为了弥补当时的这种遗憾,我终于下定决心为搜集赏析我市的“俗语”,作一点点具体工作了。

  而且,历经数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一定的成果了。我终于可以将我的这种成果,奉献给涟源、奉献给人民,也奉献给历史了。所以,就高兴地来为自己的书作序了。

  俗语,是相对于“谚语”而命名的。那么,什么是谚语?《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在群众中间流传的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而俗语,“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简洁形象化,大多是劳动人民创作出来,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的……

  而我个人对谚语与俗语的认识则是:它们有时是互通的,很难做出认定判断;而有时则有明显的区别:俗语表现得更通俗一些,句子有时更长。而人们引用时常常在讲这句话以前,明里暗里加用“俗话说得好”或“常言道”的短句来引出。它的突出特征在于,它一般是一个句子都分两层意思:前面是一个“典故”,后面则是这个“典故”引申出来的经验、教训或哲理。人们引用它们时,有时也有可能与前半句的“典故”有关;有时则全无关联,只借用其经验、教训或哲理而已!当然,这前面的“典故”也并非完全无用:它会使引用这句俗语时的效果,更加幽默、诙谐、生动、风趣、更加形象和更有说服力。

  但是,这种“典故”,有些事是很有地方性和方言性的。其幽默、诙谐、讽刺讥笑、生动形象和说服力强,是“外人”所不能轻易地理会和体味的。

  而且,俗语比谚语更含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

  因而,对一部分俗语进行一番“赏析”是十必要的。弄懂了,融会贯通了,好的“俗语句子”一出来,便可语惊四座,气氛热烈融洽,不仅问题可以迎刃而解,甚至还可使听众皆大欢笑和愉悦……

  我生长在涟源,对本地俗语,已有七十余年的接触。对它们也可以说是有一定的“赏析”能力。所以,眼看着它们已在现代文明时光中逐渐消失的时候,我想用我已衰朽的残年,尽一点绵薄之力,来作一番挽救、保护的工作,不负平生所学。如果为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为保护涟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点点贡献的话,我就心满意足矣!

来源:涟源新闻网

作者:刘 风

编辑:石成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