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长沙4月27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周曼)不少患者存在误解,认为只要医生“对症下药”,按正确的时间、剂量服用,就可以了。如果服药后久不见疗效或者是出现不良反应,那肯定是药物的原因,或者是医生没有用对药。其实,服药用的水也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送服药物水的品种大有讲究
用白开水送服药物是个常识,但仍有很多人为了图方便,“就地取材”,管你是矿泉水、茶水、牛奶、豆浆、果汁,或是含酒精的饮料,能送下药物就可以了。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可取的,轻则使药效减弱,重则使毒性增加。
矿泉水和白开水:矿泉水和白开水成分上是大不相同的。矿泉水里含有开水所没有的铁、钙、镁、锌等微量元素和金属离子,如果药物与矿泉水搭配服用的话,矿泉水里的某些金属元素就易与药物中的成分起反应,有时反而会使药效降低。例如可使四环素类药物、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的抗菌作用减弱,甚至使强心苷类药物毒性增加等。
茶水:茶水中含有大量的鞣质,容易和药品中的蛋白质、生物碱、金属离子等发生作用。
牛奶豆浆:牛奶、豆浆中也含有钙,也不宜送服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强心苷类药等。
酸性的果汁汽水:酸性的果汁汽水会降低碱性药物的药效。
含酒精的饮料:含酒精的饮料因为乙醇在体内经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代谢为乙醛,某些药如甲硝唑可干扰乙醇的代谢,使血中的乙醛浓度增高,出现“双硫仑样反应”,表现为面部潮红、头痛、眩晕、腹痛、胃痛、恶心、呕吐、气促、嗜睡、血压降低、幻觉等症状,所以甲硝唑、替哨唑,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不得用含酒精的饮料送服,并且服药前后几天也应避免饮酒或服药含酒精的饮料。
服药的正确选择是白开水或纯净水,或者是按照药品说明书中提到的其他液体送服。
水的量也需要把握好
要根据服用药物的性质和剂型特点来调整饮水量。一般服药时饮水量应以足够将药物咽下为宜。大部分片剂150-200ml水即可,胶囊至少300毫升水,中药冲剂(西药中的散剂不在此列)用150毫升,但有些情况下需要多喝水,有些情况下要少喝水甚至不能喝水。总体来讲,人在服用药物时,每日的饮水量应多一些,目的是防止药物性肾损伤。
服后宜多饮水的药物:
平喘药:服用茶碱或茶碱控释片、氨茶碱、胆茶碱、二羟基茶碱等平喘药时,因其提高肾血流量,具有利尿作用,使尿量增多而易致脱水,出现口干、多尿或心悸等症状;同时,哮喘患者往往伴有血容量较低。故应注意适量补充液体,多喝白开水。
利胆药:利胆药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出,机械性冲洗胆道,有助于胆道内泥沙样结石和术后少量残留结石的排出。但利胆药中苯丙醇、羟甲香豆素、去氢胆酸、熊去氧胆酸等服后可引起胆汁的过度分泌和腹泻,因此,服用时应尽量多喝水,以免脱水。
蛋白酶抑制剂:在艾滋病联合治疗(鸡尾酒疗法)中,蛋白酶抑制剂中的雷托那韦、茚地那韦、奈非那韦、安普那韦、洛匹那韦等,多数可形成尿道结石和肾结石,故在治疗期间应确保足够的饮水以预防结石的生成,一般每日须饮水2000ml以上。
双膦酸盐:双膦酸盐对食管有刺激性,须用200ml以上的水送服;其中阿仑膦酸钠、帕屈膦酸钠、氯屈膦酸钠在用于治疗高钙血症时,可致水、电解质紊乱,故应注意补充液体,使每日的尿量达2000ml以上。同时,患者服药后不宜立即平卧,应保持上身直立30分钟。
抗痛风药:应用排尿酸药苯溴马隆、丙磺舒、别嘌醇的过程中,应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同时,应碱化尿液,使尿液pH保持在6.0以上,以防止尿酸在排泄过程中在泌尿道沉积,形成结石。
抗尿结石药:服用中成药排石汤、排石冲剂或优克龙(日本消石素)后,都应多饮水,保持一日尿量2500~3000ml,以冲洗尿道并稀释尿液,降低尿液中盐类的浓度,减少尿盐沉淀的机会。
电解质:口服补液盐(ORS)粉、补液盐2号粉,每袋均需加500~1000ml凉开水,溶解后服下。
磺胺药:磺胺药主要经肾排泄,在尿液中浓度高,易形成结晶性沉淀而产生尿路刺激和阻塞,出现结晶尿、血尿、尿痛和尿闭现象。在服用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和复方磺胺甲恶唑后应大量饮水,以尿液冲走结晶;也可加服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促使结晶溶解从而减少对其对尿道的伤害。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对肾脏的毒性大,多数在肾脏经肾小球滤过,尿液中浓度高,浓度越高对肾小管的损害越大,宜多喝水稀释并加快药物的排泄。
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经肾排泄,服用后多饮水,可防止药物造成肾损伤。[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尿液中溶解度降低,可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血尿,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故患者在服药期间应多饮水,稀释尿液,每日进水量应在1200ml以上。
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服药期间应多饮水,防止阿昔洛韦在肾小管沉淀,导致肾功能损害。
柳氮磺吡啶:常用于炎症性肠病,服药期间应多饮水,保持高尿流量,以防结晶尿的发生,必要时服碱化尿液的药物。
一些对消化道有刺激的药物:例如四环素类药物等,不论剂型如何,均要加大送服的水量,以减轻对消化道的刺激。
环磷酰胺:本品的代谢产物对泌尿系统有刺激性,为了预防肾和膀胱毒性,用药后宜大量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
胶囊剂:因胶囊是由胶质制成的,遇水会变软变黏,服用后易附着在食道壁上,造成损伤甚至溃疡,所以送服胶囊时要多喝水,以保证药物确实被送达胃部,因此饮水量应不少于300毫升。
其他:还有一些情况是根据病情来定的,如腹泻时服用口服补液盐、发烧时服用退烧药需要多喝一些水,则是因为腹泻需要补充体内水分,退烧出汗会丧失水分的原因。
限制饮水的药物
某些治疗胃病的药物:
①苦味健胃药加水易冲淡,也不要多喝水,服后不要漱口;
②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果胶铋、麦滋林等,服药后在胃中形成保护膜发挥作用,故服药后1小时内尽量不要喝水,避免保护层被水冲掉;
③需要直接嚼碎吞服的胃药,如铝碳酸镁片(达喜),不要多饮水,防止被破坏其形成的保护膜。
止咳药:如止咳糖浆、甘草合剂等,通过黏附在发炎的咽喉部而发挥作用,应少喝水,尤其不应喝热水,避免将药物冲掉。
预防心绞痛发作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片、麝香保心丸等应舌下含服,由舌下静脉吸收,不可咽下,不需要用水送服,应含服5分钟左右,含后30分钟内不宜吃东西喝水,以免影响药物吸收。
抗利尿药:如去氨加压素,服药期间应限制饮水,否则可能引起水潴留或低钠血症及其并发症。
水的温度也很重要
有些人喜欢用50—6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服药。殊不知,部分药品遇热后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进而影响疗效。
不宜用热开水送服的药物:
助消化类: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等,均含有助消化的酶类。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遇热后会凝固变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指出:“胃蛋白酶遇热不稳定,70摄氏度以上即失效”。
维生素类:例如其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性质不稳定,遇热后易被破坏,而失去药效。
止咳糖浆类:急支糖浆、复方甘草合剂、蜜炼川贝枇杷膏等,是将止咳消炎成分溶于糖浆或浸膏中配制而成的一类药物。患者服用后,糖浆或浸膏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便于快速控制咳嗽,缓解症状。如果用热水冲服,更易降低糖浆的黏稠度,影响保护膜的疗效。
活疫苗:如小儿麻痹症糖丸,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服用时应当用凉开水送服,否则疫苗灭活,不能起到免疫机体、预防传染病的作用。
含活性菌类药物:乳酶生含有乳酸活性杆菌,整肠生含有地衣芽孢杆菌,妈咪爱含有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合生元(儿童益生菌冲剂)含有嗜酸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此外,酵母片、丽珠肠乐、贝飞达、思连康等药物均含有用于防病治病的活性菌,该类药物遇热会引起活性菌死亡,因此不能用热水送服。
胶囊剂:宜用冷开水或温开水服。因为胶囊外壳是由食用明胶制成的,明胶成分遇水后会慢慢吸收变软溶化,而遇到热水,则加快溶化的速度,甚至胶囊尚未咽下就已经溶化了,粘在喉咙口的现象常有发生,若有些药需要在胃肠道溶化吸收的,就会影响药效的发挥,还会引发不良反应。如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宜在餐前用较多的凉开水送服。
某些抗菌药:如β-内酰胺类,由于β-内酰胺环遇热容易开环,降低药效,因此冲泡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时也不宜用很烫的开水。
其他需要冷藏的口服药物:如脾氨肽口服冻干粉等,也不宜用热开水。
清热类中成药:中医认为,对燥热之证,如发烧、上火等,应采用清热之剂治疗,此时不宜用热水送服。用凉开水送服则可增加清热药的效力。
(指导专家:湖南省儿童医院药学部冯坚)
送服药物水的品种大有讲究
用白开水送服药物是个常识,但仍有很多人为了图方便,“就地取材”,管你是矿泉水、茶水、牛奶、豆浆、果汁,或是含酒精的饮料,能送下药物就可以了。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可取的,轻则使药效减弱,重则使毒性增加。
矿泉水和白开水:矿泉水和白开水成分上是大不相同的。矿泉水里含有开水所没有的铁、钙、镁、锌等微量元素和金属离子,如果药物与矿泉水搭配服用的话,矿泉水里的某些金属元素就易与药物中的成分起反应,有时反而会使药效降低。例如可使四环素类药物、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的抗菌作用减弱,甚至使强心苷类药物毒性增加等。
茶水:茶水中含有大量的鞣质,容易和药品中的蛋白质、生物碱、金属离子等发生作用。
牛奶豆浆:牛奶、豆浆中也含有钙,也不宜送服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强心苷类药等。
酸性的果汁汽水:酸性的果汁汽水会降低碱性药物的药效。
含酒精的饮料:含酒精的饮料因为乙醇在体内经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代谢为乙醛,某些药如甲硝唑可干扰乙醇的代谢,使血中的乙醛浓度增高,出现“双硫仑样反应”,表现为面部潮红、头痛、眩晕、腹痛、胃痛、恶心、呕吐、气促、嗜睡、血压降低、幻觉等症状,所以甲硝唑、替哨唑,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不得用含酒精的饮料送服,并且服药前后几天也应避免饮酒或服药含酒精的饮料。
服药的正确选择是白开水或纯净水,或者是按照药品说明书中提到的其他液体送服。
水的量也需要把握好
要根据服用药物的性质和剂型特点来调整饮水量。一般服药时饮水量应以足够将药物咽下为宜。大部分片剂150-200ml水即可,胶囊至少300毫升水,中药冲剂(西药中的散剂不在此列)用150毫升,但有些情况下需要多喝水,有些情况下要少喝水甚至不能喝水。总体来讲,人在服用药物时,每日的饮水量应多一些,目的是防止药物性肾损伤。
服后宜多饮水的药物:
平喘药:服用茶碱或茶碱控释片、氨茶碱、胆茶碱、二羟基茶碱等平喘药时,因其提高肾血流量,具有利尿作用,使尿量增多而易致脱水,出现口干、多尿或心悸等症状;同时,哮喘患者往往伴有血容量较低。故应注意适量补充液体,多喝白开水。
利胆药:利胆药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出,机械性冲洗胆道,有助于胆道内泥沙样结石和术后少量残留结石的排出。但利胆药中苯丙醇、羟甲香豆素、去氢胆酸、熊去氧胆酸等服后可引起胆汁的过度分泌和腹泻,因此,服用时应尽量多喝水,以免脱水。
蛋白酶抑制剂:在艾滋病联合治疗(鸡尾酒疗法)中,蛋白酶抑制剂中的雷托那韦、茚地那韦、奈非那韦、安普那韦、洛匹那韦等,多数可形成尿道结石和肾结石,故在治疗期间应确保足够的饮水以预防结石的生成,一般每日须饮水2000ml以上。
双膦酸盐:双膦酸盐对食管有刺激性,须用200ml以上的水送服;其中阿仑膦酸钠、帕屈膦酸钠、氯屈膦酸钠在用于治疗高钙血症时,可致水、电解质紊乱,故应注意补充液体,使每日的尿量达2000ml以上。同时,患者服药后不宜立即平卧,应保持上身直立30分钟。
抗痛风药:应用排尿酸药苯溴马隆、丙磺舒、别嘌醇的过程中,应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同时,应碱化尿液,使尿液pH保持在6.0以上,以防止尿酸在排泄过程中在泌尿道沉积,形成结石。
抗尿结石药:服用中成药排石汤、排石冲剂或优克龙(日本消石素)后,都应多饮水,保持一日尿量2500~3000ml,以冲洗尿道并稀释尿液,降低尿液中盐类的浓度,减少尿盐沉淀的机会。
电解质:口服补液盐(ORS)粉、补液盐2号粉,每袋均需加500~1000ml凉开水,溶解后服下。
磺胺药:磺胺药主要经肾排泄,在尿液中浓度高,易形成结晶性沉淀而产生尿路刺激和阻塞,出现结晶尿、血尿、尿痛和尿闭现象。在服用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和复方磺胺甲恶唑后应大量饮水,以尿液冲走结晶;也可加服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促使结晶溶解从而减少对其对尿道的伤害。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对肾脏的毒性大,多数在肾脏经肾小球滤过,尿液中浓度高,浓度越高对肾小管的损害越大,宜多喝水稀释并加快药物的排泄。
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经肾排泄,服用后多饮水,可防止药物造成肾损伤。[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尿液中溶解度降低,可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血尿,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故患者在服药期间应多饮水,稀释尿液,每日进水量应在1200ml以上。
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服药期间应多饮水,防止阿昔洛韦在肾小管沉淀,导致肾功能损害。
柳氮磺吡啶:常用于炎症性肠病,服药期间应多饮水,保持高尿流量,以防结晶尿的发生,必要时服碱化尿液的药物。
一些对消化道有刺激的药物:例如四环素类药物等,不论剂型如何,均要加大送服的水量,以减轻对消化道的刺激。
环磷酰胺:本品的代谢产物对泌尿系统有刺激性,为了预防肾和膀胱毒性,用药后宜大量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
胶囊剂:因胶囊是由胶质制成的,遇水会变软变黏,服用后易附着在食道壁上,造成损伤甚至溃疡,所以送服胶囊时要多喝水,以保证药物确实被送达胃部,因此饮水量应不少于300毫升。
其他:还有一些情况是根据病情来定的,如腹泻时服用口服补液盐、发烧时服用退烧药需要多喝一些水,则是因为腹泻需要补充体内水分,退烧出汗会丧失水分的原因。
限制饮水的药物
某些治疗胃病的药物:
①苦味健胃药加水易冲淡,也不要多喝水,服后不要漱口;
②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果胶铋、麦滋林等,服药后在胃中形成保护膜发挥作用,故服药后1小时内尽量不要喝水,避免保护层被水冲掉;
③需要直接嚼碎吞服的胃药,如铝碳酸镁片(达喜),不要多饮水,防止被破坏其形成的保护膜。
止咳药:如止咳糖浆、甘草合剂等,通过黏附在发炎的咽喉部而发挥作用,应少喝水,尤其不应喝热水,避免将药物冲掉。
预防心绞痛发作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片、麝香保心丸等应舌下含服,由舌下静脉吸收,不可咽下,不需要用水送服,应含服5分钟左右,含后30分钟内不宜吃东西喝水,以免影响药物吸收。
抗利尿药:如去氨加压素,服药期间应限制饮水,否则可能引起水潴留或低钠血症及其并发症。
水的温度也很重要
有些人喜欢用50—6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服药。殊不知,部分药品遇热后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进而影响疗效。
不宜用热开水送服的药物:
助消化类: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等,均含有助消化的酶类。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遇热后会凝固变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指出:“胃蛋白酶遇热不稳定,70摄氏度以上即失效”。
维生素类:例如其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性质不稳定,遇热后易被破坏,而失去药效。
止咳糖浆类:急支糖浆、复方甘草合剂、蜜炼川贝枇杷膏等,是将止咳消炎成分溶于糖浆或浸膏中配制而成的一类药物。患者服用后,糖浆或浸膏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便于快速控制咳嗽,缓解症状。如果用热水冲服,更易降低糖浆的黏稠度,影响保护膜的疗效。
活疫苗:如小儿麻痹症糖丸,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服用时应当用凉开水送服,否则疫苗灭活,不能起到免疫机体、预防传染病的作用。
含活性菌类药物:乳酶生含有乳酸活性杆菌,整肠生含有地衣芽孢杆菌,妈咪爱含有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合生元(儿童益生菌冲剂)含有嗜酸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此外,酵母片、丽珠肠乐、贝飞达、思连康等药物均含有用于防病治病的活性菌,该类药物遇热会引起活性菌死亡,因此不能用热水送服。
胶囊剂:宜用冷开水或温开水服。因为胶囊外壳是由食用明胶制成的,明胶成分遇水后会慢慢吸收变软溶化,而遇到热水,则加快溶化的速度,甚至胶囊尚未咽下就已经溶化了,粘在喉咙口的现象常有发生,若有些药需要在胃肠道溶化吸收的,就会影响药效的发挥,还会引发不良反应。如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宜在餐前用较多的凉开水送服。
某些抗菌药:如β-内酰胺类,由于β-内酰胺环遇热容易开环,降低药效,因此冲泡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时也不宜用很烫的开水。
其他需要冷藏的口服药物:如脾氨肽口服冻干粉等,也不宜用热开水。
清热类中成药:中医认为,对燥热之证,如发烧、上火等,应采用清热之剂治疗,此时不宜用热水送服。用凉开水送服则可增加清热药的效力。
(指导专家:湖南省儿童医院药学部冯坚)
来源:红网
作者:周曼
编辑:石成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