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文化中国行·株洲往事丨炎陵“首”姓探源
2024-07-22 22:11:37 字号:

关中月

前段时间,株洲日报刊发了《炎陵首小勇 在非洲办“村超”》的新闻报道,报道中国援贝宁棉花技术项目技术组组长、炎陵小伙首小勇在非洲贝宁组织“村超”赛事的故事。

看了上述报道,不少株洲人感到惊讶——炎陵县竟然有姓“首”的。

我大胆猜测,首小勇应该是从水口镇官仓下村走出去的,而且是个中年人。问了几个熟人后,这个猜测得到了证实。

据介绍,首小勇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从事棉花种植技术指导多年。2017年,他申请参与中国援贝宁棉花技术项目,担任第三期技术项目组组长,在贝宁实施棉花高产栽培示范和推广,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网上有资料称:“首姓人家,炎陵县水口镇有20多户,石洲乡(今沔渡镇)有一户。”

其实,网上所说的水口镇的首姓人家,我熟悉得很——说“曾经朝夕相处”也一点都不为过,因为,他们都是水口镇官仓下村的村民,且一半是第六村民小组的,其余的属第八组。我小时候就生活在这个村的第六组。

要说“有20多户”,还真有点夸大。据我所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姓首的只有5户,其中六组3户,八组2户。后来因崽分家、女招婿,才增至11户(以户主姓首统计),其中六组7户,八组4户。

首姓村民说一口流利的客家话,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与当地客家人无异。六组钟家屋场后面有一眼泉水,清冽甘甜,一年四季流不停。其距六组两户首姓人家的住房有三四百米(六组的另一户与八组的首姓人家属一个屋场)。早年,他们家每天都会有人前来洗菜、挑水。

六组的其中一户育有四男两女。我一个远房姑姑嫁于其次子,按辈分,我平时喊其为姑父。这户人家的长女是我小学同学。小时候,她经常来钟家屋场,与众孩童一起追逐打闹。

读小学时,八组一个姓首的年轻人曾是我的老师。我觉得他的名字取得意味深长,所以记忆犹新。他的姓名有三个字,第二个字是“先”,“首先”,意即无论做什么都能领先一步。

近日询问得知,首小勇就是他的侄子。

40年前,也曾打听他们来自何方?首姓人家有人回答,过年时要去外地走亲戚。据此我猜测,他们应该是很久以前从邻近县市迁徙而来的。

查阅1994年版《酃县志》,除了在其“姓氏分布”条目、“100人以下的142姓”段落中找到“首”这个姓氏外,书中再无其他与首姓有关的片言只语。

这就说明,“首”在炎陵县是一个稀有姓氏。

那么,首姓究竟源自何年何地?从全国范围来讲,首姓人家又分布在哪些地方?总共有多少人?

首姓的起源,说法不一。

《姓氏考略》曾注其源。其引《梦溪笔谈》云:“天竺之贫四姓有首氏。”其引张澍之语云:“当出於首阳、首止。”首阳,指首阳山,在今河南偃师;首止,春秋卫地,在今河南睢县东南。此则以地名为姓氏。

湖南浏阳社港镇首姓家谱记载:故蜀主封其弟葭(读“家”)萌于汉中,为首侯,后以为“首”氏称。

“360百科”词条显示:首,源于孟姓,江永县首姓家谱记载,先祖孟知祥建立后蜀(五代十国),育有四子,帝位传给三子孟昶,后孟昶降于宋朝沿长江坐船前往杭州,至洞庭湖时,路遇盘查,低头伸手以示姓“首”。

2018年8月,郴州网推出时任郴州市文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刘专可撰写的《首姓传奇》一文。文章分析认为,首姓源流短、分布窄、谜团多,具有特殊性、神秘性、传奇性;首氏的确是由孟姓改姓而来,时间为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原因是遭到宋太祖通缉,性命攸关,被迫而为。

首姓家族的分布情况也需仔细斟酌,才能分辨。

“百家姓大全”载,首姓,湖南郴州、湘潭、宜章、浏阳,江苏武进,云南镇雄、巍山,湖北武汉,四川成都,上海,台湾台北、桃园、台南、花莲,北京,陕西西安等地均有分布,总人口约4000。

“360百科”另有词条载明,郴州市苏仙区白露塘镇和塘溪乡聚居了约2万首姓后代,分布在首家洞、雅市坪、香山坪、坪田、麻田、板桥、山合等地。

据网上资料,下列地方也有首姓人家:衡阳东阳渡;永州江华县白芒营镇,江永县源口乡、潇浦镇;广西富川县,临桂区宛田乡瓮洲村;四川大竹县双溪乡山青村;陕西汉中南郑区。

这么看来,互联网上“全国约有首姓人口32000人”的说法较为可信。


来源:株洲日报·掌上株洲

编辑:吴一夫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