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里有:
「元,为始;宵,为夜」
元宵,意为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自这一夜起,
月移西去,春回大地
火树银花,香车宝马
灯火阑珊处,眉间心上人
时值美景良辰,惟愿:
人圆,事圆,团团圆圆
人缘,福缘,缘缘不断
情愿,心愿,愿愿随心
在没有电灯的漫长古代
星月作为夜空中最明亮浩瀚的景观
不但赋予夜晚以光明
也是人们仰望苍穹、认识宇宙
寄托心愿、思考人生的重要载体
人们通过观察
月亮与太阳、地球等星体之间的关系
观察其盈亏变化对气候地理、农业生产
及人体身心的影响,发明了以月亮变化来
计时的太阴历法等一系列天文、历法、祭祀体系
作为新年的第一个满月之日
正月十五自然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每逢此时,人们在月下与亲友团聚
许下心愿,遥寄祝福
祈求新一年的团圆美满,诸事顺遂
同时,月圆总是
与团圆分不开
过了正月十五,学子要上学了
游子也都开工了
人们行将远离,于是更要欢聚一堂
仰天观月,向地赏灯
因为每一个月圆时刻
都在提醒着我们:
人就是在聚散圆缺中
平衡和拥有着这一生的
趁今夜月色温柔
剪一段来同入梦
唯愿明日梦醒后
众生皆喜乐,吉祥安康,福满人间
正月十五,是年的最后一天
古时每逢正月十五
家家户户竞相挂起造型各异的花灯
政府也多会出资举办大型灯市供全民观赏
大街小巷,百里灯火不绝
火树银花灯如昼,宝马雕车香满路
人们用灯火通明的方式
赶走一年的疲惫,迎接新的开始
我们走上街头,赏灯、赛灯、买灯
观看歌舞百戏,写灯联,猜灯谜,赏灯诗……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
“火树银花不夜天”的人间繁华
品味着亲友团聚的喜悦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代封建的传统社会中
元宵灯会是一个充满了
诗意和爱情色彩的日子
它为渴望爱情的青年男女们
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在灯节举办的日子里
是男女青年与意中人约会相见的时刻
所以说元宵节是
中国式的“情人节”
大抵世间最美的相遇莫不如此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
在满天花火里收藏甜蜜的心意
在星星点点的灯光下
两情相悦的人祈愿恩爱长久
寻觅佳侣的人祈求桃花运来
元宵还有“走百病”的传统
天上星月交相辉
地下人们走百病
古时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结伴出门
或行走墙边,或见桥必过,称为“渡危”
经过寺庙门上的门钉还要摸一摸
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如今人们改为户外出行
因元宵正值冬春之交
多多走动呼吸新鲜空气
有助于祛除百病不祥
在阳气初萌的月圆夜
平安健康,否极泰来
同时,元宵之夜,不只街市灯火通明
很多地方还在元宵期间到祖茔送灯
意在给祖先照明,共度元宵佳节
在“元宵节”这个称谓正式形成前
正月十五又被称为“正月望”
每逢这一天
人民群众举行祭天或祭祖仪式
祈求新一年: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子嗣绵延
元宵又称汤圆、浮元子、元宝、粉果
关于它的起源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
元宵类似《山海经》所载的祭祀食品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碗里汤圆
白玉盘中汤几勺,珍珠相挤见凸凹
绵绵入囗牙咬处,黑白相间味难描
至宋代,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已广为流传
象征着团圆、圆满等吉祥意味
根据我国各地的不同习俗
元宵的原料、制作工艺和口味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北方的元宵是摇出来的
——先做好馅料,将其切为均匀的四方块
然后再把馅放进筛子或机器里
倒入江米粉,令其在晃动中与米粉粘合
形成圆形的元宵
这种元宵表面为薄薄的干粉
下锅煮时江米粉才吸收水分变软
南方的元宵则是包出来的
——制好足量馅料,再像和面那样
将糯米粉加水和成团醒好
接着将其擀成圆片,接着像包饺子那样
加入馅料包成圆状物
一南一北,一干一湿,别有风味
一枚枚甜甜圆圆的汤圆
逐渐成了人们甜美团回生活的象征
一岁诸节上元启
一年美好今日始
元宵节,从感性上讲
成了“年”的句号
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开始
绰绰人影,车马喧哗
火树银花,花灯竞放
家燕归巢,是天伦叙乐
心有所属,是情有所依
愿每座城市都有灯火守望
愿今岁朝暮四季
你我相伴如常
来源:阜平文旅发布
编辑:石成